学生活数学 过数学生活

来源:教学指导发布时间:2012-12-06

记得一次公开课上,一位六年级老师在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同学们觉得这个概念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
老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
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老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
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
老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老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由此可见,我们要善于编辑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不再锁定在课堂上,封闭在课本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生活数学,过 数学生活”!

    更多精彩文章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课改反思——如何吸引住学生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
    • 数学教学与发散思维
    • 数学是什么?
    •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 新课标下的数学活动
    • 对于学生数学成绩评定的几点思考
    •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 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 《在欢乐的节日里》课后反思
    • 二次函数复习课案例及反思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