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乐的节日里》课后反思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3-21
通过对教材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想在本堂课上主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能感受歌曲节奏紧凑,旋律起伏的特点,能用轻快而富有激情的歌声演唱歌曲,表现节日里欢乐的心情。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 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这是在《音乐教学中自然渗透学科知识技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下的一堂课。所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欢乐地体验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因此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就作为这堂课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课的开始,一首欢快、热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欢庆的节日氛围。紧接着由歌曲《在欢乐的节日里》自然地过渡到印尼节日。然后通过媒体播放;教师介绍印尼风土文化;学跳伦巴舞;并在歌声中跳起集体舞等环节,为学生创设节日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步步点燃。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会歌曲的情况下,再激发学生仿照印尼人的服饰,用纱巾即兴打扮起来,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增强节日氛围。课的尾声是在两首经典的表现节日的欢歌中结束,使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欢乐。内心的情感在演唱、舞蹈、欣赏等活动中得到释放,产生情感共鸣。
二、在律动、游戏等活动中感受音乐各要素
奥尔夫教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主张: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这一教学主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歌曲《在欢乐的节日里》是一首带有伦巴风格的歌曲,节奏鲜明,富于动感。歌曲第二、三乐句是同头异尾的创作方法。前面相同,两个乐句的尾部,一句上行,推动情绪;一句下行,有结束感。根据歌曲的这些特点,我设计了集体舞,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舞步的中一边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一边通过向当中聚拢拍手,再退后击掌,感受旋律起伏的特点。动作简单易学,又能反映歌曲各要素。还能让学生体验节日情景。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感受歌曲,是很有帮助的。
配合集体舞的表演(集体舞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歌曲,把节奏、旋律上的特点隐性地渗透在律动游戏中),为了让学生由感性的、无意识地感受歌曲上升到有意识地表现歌曲,我又设计了请铃鼓作指挥的活动。这个设计非常受小朋友的关注,引起他们充分的好奇心。利用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我根据歌曲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节奏音型配合铃鼓不同的演奏方法,带领学生表现这首歌曲。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加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铃鼓的感觉走,把歌曲的情感特点,节奏特点,旋律特点等都表现了出来。应该说这也是整堂课的亮点。这两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在音乐教学中自然渗透知识与技能的教研思想”。
这堂课,首先学生学得很开心,其次他们学会了用轻快而富于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节日的喜悦心情,达到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首歌、一种舞步、一个音乐知识、一种表现技能等等。而是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听老师的风土人情介绍,跟随老师学习舞步,用纱巾打扮自己,围成圈师生跳起集体舞,听听经典的节日歌曲……使得一堂课的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富于变化,牢牢地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其中暗藏着许多隐性的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错在一起,大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每堂课总会留下些遗憾。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在学生用纱巾即兴装扮印尼小朋友载歌载舞的环节效果不是最好。主要原因是印尼地处亚热带环境,一年四季都很温暖。他们的服饰很有特色。但是现在正值冬天,学生穿着臃肿,考虑气温较低,只能在外套外面用纱巾装扮,所以达不到设计这个环节所设想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借用媒体出示印尼服饰的图片,来弥补这个不足。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收获很大。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反思,都大大地超越平时教学所积累的经验。以往上完课便大功告成,而现在我们会教研组坐下来讨论:这节课每个活动步骤是否有效?有什么可以改进?如何改进?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些教学上困惑,或是自己在教学上忽略的东西,经由教研组老师坦率的交换意见和建议,问题很快便显现出来,并在热烈而细致的讨论中,问题迎刃而解。例如:这节课中,在学唱歌曲的环节,因为过于考虑音乐知识、技能的隐性渗透,考虑给学生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识谱教学上步子跨得大了些,使得学生在同头异尾的第二个尾部出现了问题,影响了歌曲学唱。所以在试教后马上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这样的例子在做这个课题时始终贯穿,我们尽量在不断的实验中寻找最佳的点,既要扎实的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又兼顾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一、 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这是在《音乐教学中自然渗透学科知识技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下的一堂课。所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欢乐地体验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因此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就作为这堂课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课的开始,一首欢快、热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欢庆的节日氛围。紧接着由歌曲《在欢乐的节日里》自然地过渡到印尼节日。然后通过媒体播放;教师介绍印尼风土文化;学跳伦巴舞;并在歌声中跳起集体舞等环节,为学生创设节日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步步点燃。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会歌曲的情况下,再激发学生仿照印尼人的服饰,用纱巾即兴打扮起来,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增强节日氛围。课的尾声是在两首经典的表现节日的欢歌中结束,使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欢乐。内心的情感在演唱、舞蹈、欣赏等活动中得到释放,产生情感共鸣。
二、在律动、游戏等活动中感受音乐各要素
奥尔夫教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主张: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这一教学主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歌曲《在欢乐的节日里》是一首带有伦巴风格的歌曲,节奏鲜明,富于动感。歌曲第二、三乐句是同头异尾的创作方法。前面相同,两个乐句的尾部,一句上行,推动情绪;一句下行,有结束感。根据歌曲的这些特点,我设计了集体舞,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舞步的中一边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一边通过向当中聚拢拍手,再退后击掌,感受旋律起伏的特点。动作简单易学,又能反映歌曲各要素。还能让学生体验节日情景。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感受歌曲,是很有帮助的。
配合集体舞的表演(集体舞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歌曲,把节奏、旋律上的特点隐性地渗透在律动游戏中),为了让学生由感性的、无意识地感受歌曲上升到有意识地表现歌曲,我又设计了请铃鼓作指挥的活动。这个设计非常受小朋友的关注,引起他们充分的好奇心。利用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我根据歌曲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节奏音型配合铃鼓不同的演奏方法,带领学生表现这首歌曲。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加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铃鼓的感觉走,把歌曲的情感特点,节奏特点,旋律特点等都表现了出来。应该说这也是整堂课的亮点。这两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在音乐教学中自然渗透知识与技能的教研思想”。
这堂课,首先学生学得很开心,其次他们学会了用轻快而富于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节日的喜悦心情,达到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首歌、一种舞步、一个音乐知识、一种表现技能等等。而是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听老师的风土人情介绍,跟随老师学习舞步,用纱巾打扮自己,围成圈师生跳起集体舞,听听经典的节日歌曲……使得一堂课的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富于变化,牢牢地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其中暗藏着许多隐性的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错在一起,大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每堂课总会留下些遗憾。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在学生用纱巾即兴装扮印尼小朋友载歌载舞的环节效果不是最好。主要原因是印尼地处亚热带环境,一年四季都很温暖。他们的服饰很有特色。但是现在正值冬天,学生穿着臃肿,考虑气温较低,只能在外套外面用纱巾装扮,所以达不到设计这个环节所设想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借用媒体出示印尼服饰的图片,来弥补这个不足。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收获很大。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反思,都大大地超越平时教学所积累的经验。以往上完课便大功告成,而现在我们会教研组坐下来讨论:这节课每个活动步骤是否有效?有什么可以改进?如何改进?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些教学上困惑,或是自己在教学上忽略的东西,经由教研组老师坦率的交换意见和建议,问题很快便显现出来,并在热烈而细致的讨论中,问题迎刃而解。例如:这节课中,在学唱歌曲的环节,因为过于考虑音乐知识、技能的隐性渗透,考虑给学生尽量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识谱教学上步子跨得大了些,使得学生在同头异尾的第二个尾部出现了问题,影响了歌曲学唱。所以在试教后马上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这样的例子在做这个课题时始终贯穿,我们尽量在不断的实验中寻找最佳的点,既要扎实的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又兼顾到学生学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