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探索的空间

来源:中小教案发布时间:2013-06-26

我是老师,儿子是学生;我是教四年级的老师,儿子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使用的是旧教材,儿子使用的是21世纪教材。在儿子没有上学的时候,我是他的启蒙老师,但如今他已成为我的“启蒙老师”了。
  每次放学回家,我俩都谈论一些上学的事。
  “妈妈,我们今天学习了口算32+4得多少的题,我第一个答出来。”儿子说。
  “你怎么算的呢?”
  “不就是拿2根小棒和4根小棒合起来,然后再跟那3个十合起来,不就是36吗?”
  听着儿子眉飞色舞地谈论着,我故意刁难他:“你听着,48+3得多少?”
  “这样的题我没学过,但我会做。”不一会儿就大叫:“知道了——51。”
  嘿,难不倒他。“57+13得多少?”我知道这种题是在二年级才能学到,难为他,为的是让他不再有骄傲情绪。儿子一会儿歪头,一会儿又摇头。过了一段时间,我以为他想不出来了,刚要开口,他小声地问我:“是不是等于70?”
  我呆住了。在我以前讲课的经历中,学生对于这些进位加,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明白过来。为什么一年级的学生竟能回答上来?我马上打开他的数学课本,简简单单一个例题摆在上面,也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
  此时,儿子的一句话却提醒了我:“妈妈,您看我今天做的练习全对。”我看了一下,眼前一亮,答案不就在这里吗?例题的种类虽然很少,但留给孩子的空间却很大。学生们通过学习例题的方法,不但做到举一反三,还能探求其他形式的习题。不用教师多讲,只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就能自己探究学到知识。
  回想起我在教这部分知识时,都是让学生认真听我讲例题,最后再带着做练习。长此下去,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我只要不给讲解新型的练习题,他们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学生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将学习方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本领。学生有不同,方法固然也有所不同。而老师应该做的就是,为他们的大胆尝试而鼓掌。
  儿子教会了我许多。  

    更多精彩文章

    • 数学教学课改反思——如何吸引住学生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
    • 对于学生数学成绩评定的几点思考
    • 案例《让“意外”发言的学生把话说完》
    •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圆的周长”教学实践与反思
    • 三、提高学生,先要提高教师
    • 二、数形结合,展现知识的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 “学生插嘴”的分析与对策
    • 导学探索 自主解决
    • 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课
    •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 《在欢乐的节日里》课后反思
    • 二次函数复习课案例及反思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 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