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教学中的积累教学
来源:教学辅导发布时间:2013-11-14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一点一滴的重要,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如果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永远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永远干涸。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应将积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一、积累教材知识,引导学生习作
教材是一个重要的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实施积累应该依纲据本,不能脱离教材。如《秋魂》中的警句,《最后一课》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看云识天气》中的精当的动词、精彩的比喻句、精美的写“云”句等 。为抓好学生的语言积累,各种雅词、成语、美句、警句都是我们的积累对象。但积累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手段,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才是目的,写作才是目的。积累是“存”,写作是“取”;积累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明确了这种关系,就应注意引导,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例如:课堂上仿写各种优美的句子,利用成语连词成段,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使积累与运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衔接课外,联系生活
《大纲》规定了十部初中课外必读文学作品,这是很好的积累材料,但显然还不够,积累的内容应百科化、生活化,古今中外、诸子百家都要涉及。作为语文教师也应广泛涉猎各类经典优秀作品,能起到对学生指导的作用。因而,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制订一个长远的阅读规划,分阶段、分目标,并依据不同学生提高不同书目。课外阅读的积累,不仅有语言的积累,还有思维的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中学会分析、欣赏、评判,这可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发展到写读书心得,以达到摹仿、创造的能力。
反映生活,表达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目的,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让学生写观察日记、随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生活素材积累得越多,越有助于学生的表达,使在书本上积累的语言有了依托;越是喜欢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名家的语言,越有助于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积累,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指导积累方法,养成积累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积累方法与习惯非常重要,有了方法才能提高效率,有了习惯才能持之以恒。课堂教学不只是阅读和写作教学,还可以上阅读课、积累课,给学生指明道路,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从而在积累的路上留下画“眼”、描“手”、摹“声”的专题等。为避免走入死记硬背、支离破碎的误区,还应指导学生诵读、欣赏,当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时,学生就会从铿锵的音韵之中品味诗文的意境,体会其感情,引发内心的积累和写作冲动。
整个初中阶段,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圈点批注、作摘要、作卡片、作读书笔记等良好的习惯。由于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他们当中常有对教师的要求漫不经心、忽视、遗忘甚至放弃的现象,为使他们坚持下来,刚开始应带有强制性,做好定期检查,并对优秀的给予表扬,让学生有想头。另外,还应开展多项语文活动,如古典诗词背诵比赛、讲成语故事、朗诵等,使其在活动中有成就感,巩固所积累的内容。就会在学生之间形成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整个班上形成良好的积累氛围。
积累这一手段,在以上的环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实现了从课内走到课外,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表达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