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插上兴趣的翅膀

来源:学友整理发布时间:2013-12-09

湖州市善琏中学          兰金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下面结合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和本人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语文程度差的学生往往同语文老师有距离感,甚至厌恶感,究其原因是语文老师没有同这些学生建立情感。我们也常常发现一旦师生建立良好的感情,教师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就学得轻松而起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我们平时说要热爱学生,往往是热爱优秀学生,很少重视后进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常说:“你们真棒!”“我为你们感到骄傲!”,那么学生会倍感温暖,会更加认真听课,必要时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多关心,多交流,使他们由喜欢老师到喜欢语文。由此诱发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以“情景教学”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发思维开发智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情景,由感知、理解到深化,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引起强烈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方法创设情景。

              (一)以扮演角色来体会情景

        我在教莎士比亚戏剧《在法庭上》一课时,我总是挑选一些朗读水平好的同学一起排练这出戏。让学生分别扮演安东尼奥、巴萨尼奥、夏洛克、鲍西娅等角色。学生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景中的地位,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景,不仅是扮演者,全体学生们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 。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的侠义,夏洛克的贪婪,鲍西娅的机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角色的转换,学生就由习惯上的教学过程 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既成为主动角色,也就主动投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了。

        (二)以音乐渲染情景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心情,激发人的情感。通过动听的音乐,创设美妙情景,就常常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兴趣盎然,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我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将事先录制好的《好汉歌》在课堂上播放。通过雄浑的旋律,昂扬的歌声把同学带到了官逼民反的风风火火的农民战争时代。曲毕就迫不及待地问:“谁能用《好汉歌》中的歌词来表达鲁提辖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劲头十足,纷纷答道:“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师:“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鲁提辖性格的根本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作者施耐庵怎样把鲁提辖这一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三)以野外活动来感受情景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人类。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种种场景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生动教材。然而传统的灌注式、封闭式教育几乎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好书、这个广阔的多姿多彩的课堂。孔子曾提出“在梨树之下”,“杏坛之上”,在大自然的广阔空间授课的思想。在条件尚不具备野外活动基地前,我们

优选周围世界的典型场景,由近到远,由单一的大自然的场景到以大自然为背景的社会生活的一角一隅。从学校东面的田野、南侧的小桥流水人家到古运河畔再到风景美丽的含山……一个点是一副画,是一个用“美”编织的生活空间。到田野里去感受一下“稻花香里说丰收”的情景,去小河边体会“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觉。在古运河畔,进行野炊活动是最令人有趣的事了。同学们三五成群,有的捡柴火,有的淘米,有的生火。他们忙得不亦乐乎。等到饭菜味飘香之时,大家早已饥肠辘辘。这对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在书本上是根本学不到的。

   三、以“养成教育”为目标,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一定程度上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他们兴趣和能力的阶段性目标。教学中利用“养成教育”,就是不但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使将来走上社会养成良好的运用语文习惯。

(1)         培养书写整洁的习惯。

对学生的书写,从刚进入初中就给予重视。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一本字帖,一支钢笔,一叠书法练习纸,并且要求天天练习,老师抽样检查。老师定期举办钢笔书法展览,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2)养成课前5分钟演讲的习惯。

演讲不仅可以丰富同学们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在每天上课前,都将有一位学生走上讲坛作演讲。我要求学生按照学号的顺序依次准备好自己的演讲内容。演讲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我只要求思想健康,内容上进即可。

       四、以“成功教育”为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联教育家皮格马利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用于教学中,常常产生教学的“快乐”因子,因为一个人,尤其是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他们对获得成功的结果,常常表现得欣喜若狂,甚至对获得成功的机会,也表现得喜悦激动。因此,表扬、肯定、激励,使教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良性运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当爱因斯坦的老师批评爱因斯坦做了一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更糟的小板凳的时候,小爱因斯坦羞怯地说:“有的,那是我昨天做的那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你认为最笨的学生,也有可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功。而倘若为师者不能看到这一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那么,起码是在一段时间内,学生很难再做出更漂亮的“小板凳”了。因此,我常给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念,跟他们讲“天生我材必有用”,“语文并非难学”。为此,我总是捕捉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语文亦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并非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培养多少能力。我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被我们激发起来,教学至少成功了一半。当然,这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总之,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不可忽视。

    更多精彩文章

    •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 作为人文的语文教育
    • 文学家和语文教师
    •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的原则
    • 在语文中体验美感
    •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 教育专家刘国正直指语文教学误区
    • 语文教育的迷误——访钱理群教授
    •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
    • 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