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作业的反思(二)

来源: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14-01-20

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思维方法活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
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学了等腰三角形性质,要求学生解答:
  例3 如图1,△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 
水涂及。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把原来的等腰△ABC重新画出来?  
  学生一见题后,兴趣就生,想出了一种方法后,兴趣不减,继续考虑。结果在
作业本上出现了三种方法:①作∠B=∠C;②作BC的中垂线;③对折。  
思维成果活 如教了浓度配比应用题后,我将课本上一道练习改为如下题:
例4 把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  
  “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习”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①需加多少盐?②需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到两种不同的答案。  
  再如在解几何题时,根据课本习题,可故意隐去一些结论,让学生去解答、猜想、证明,迎合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欲望,给他们创设一种“
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更多精彩文章

    •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课改反思——如何吸引住学生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
    • 数学教学与发散思维
    • 数学是什么?
    •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 新课标下的数学活动
    • 《在欢乐的节日里》课后反思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 二次函数复习课案例及反思
    • 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