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摘桃,吃起来香-------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一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4-02-03

自己摘桃,吃起来香

-------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路上体会之一

关键词:跳出教材,角色转换,主体性,自主性,发展,创造.

传统的语文教科书却往往只重视学习的结果,或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例子,甚至把好的教材定位于学习语法规范的“公式”。它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3年,去年开始执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的那种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已被打破,那种教学模式在这本教材的使用中已没有了市场,感受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立足教材,不局限教材,要在吃透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跳出教材,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事实上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编者的高瞻远瞩与高层建瓴,它在无声的提醒教师永远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人”上而非“书”上,引领执教者成为“教育家”而非“教书匠”。 一年的教学新尝试,使我有一种很深的感悟:苏教语文课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一个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抢摘桃吃的组织者、点拨者、欣赏者。

一、摘桃吃“课文”:老师由主讲退为点拨,学生由听者升为主讲.

一篇课文, 过去的语老师一般用2-3节课从头到尾分析,老师一本书,一只笔,一张嘴,讲啊写啊;学生一本书,一只笔,两只耳朵,听啊写啊.这样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灌输,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 教师的“主讲”(或“主演”)所夺走,这样的结果是束缚学习主体的发展,阻碍学习主体语文素质的提高。苏教版按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定位,以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目标,对教材的目标系统、范文系统、导读系统、注释体系、操作系统等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作为执教者的我,在教学方法上,也作出相应的改变:

如7年级下册第3单元:建筑艺术.我先认真研究这个单元板块的构成为4个部分:课文,诵读,写作,口语.我从<<巍巍中山陵>>课后的“探究练习”二中的“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中山陵的示意图说清楚吗”中,受到启示:为什么不让学生们分别担任各景点的导游,带领游客(老师和同学)游览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山陵,凡尔赛宫,黄鹤楼,于园等地?于是:我先介绍说明文的一般特征:抓住特征介绍事物及特征的含义; 写说明文的主要方法(举数字,打比喻,作比较等);我再要求每个学生认真读几遍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写成导游词,在课堂上作5分钟左右的导游表演.讲解可以是整个景点,也可以是景点中的某一部分;然后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导游表演,最后对参加表演的同学做出评选,设最佳导游,最佳导游词,最佳解说员各一名,在分设一二三等若干奖项.评奖标准主要从是否抓住特征,是否语言准确,生动,形像,这些要求一律在事先公布.评比时让学生们谈出各自心目中的最佳选手和一二三名及评选的理由.(学生大多能用老师事先公布的评选标准做出较有根据的结论);最后对本单元一些重要词语由老师提出质疑,由学生讨论回答.如瞻仰与参观这两个词能否都可用于本单元各篇课文?通过比较学生一般是能做出正确判断. 学完课文,我又布置作业 :要求每位学生就我市某一风景名胜地写段导游词,并利用周六的兴趣活动课表演.

由于把学生自主的“学”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表现出对本单元各篇课文极大的热情, 纷纷到处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及图片,认真准备, 积极的参与,个个俨如导游般的表演使我明白:认真领会、贯彻新教纲,即使是说明文, 也能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说明文教学也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纵观本次整个语文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自己摘桃吃,他们始终处于精神亢奋状态,语文综合能力——听说读写等都同时得到锻炼,培养和提高.

小结: 我们每个语老师没有权利剥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体验与感受。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自己摘桃吃。处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打基础,是苏教版7年级语文课本的给我的最深的体会.

二,摘桃吃“口语”:口语交际的立体教学实践活动剪影

过去我们语文教学“重文轻语”,主要表现为:1、割裂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关系,对口语交际训练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导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缺失,使得他们不能适应高社交化、高信息化社会的需要;7年级苏教语文课本把口语交际与课文,诵读欣赏,写作和综合实践一起编进教材,表明编者对新课标让它成为语文听说读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重视.我们处在教学第一线的语老师又该如何去实施这个板块的教学呢?

如果按老观念,认为大小考试不考,就只把它当作一般的讲读性的课文来讲授,或者在课堂上即兴表演一番,就万事大吉,那就又错了.因为这个板块,与生活联系紧密,而生活才是真正的课堂,我们老师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摘吃口语交际这个桃子。

苏教版7年级语文课本上下册,共有6次口语交际活动.(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说话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婉转拒绝:做一回小记者;劝告;话形像才动人)我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过自我介绍,关于美国攻打伊拉克达记者问,关于狼该不该捕杀的辩论外,我还开展了两次课外口语交活动:

1、走进社会---就放学路上经过的某个机关,学校,商店的招牌布告通知标语广告及街巷的路牌用字作检查,记下不规范的用字,与几个同学一起劝告有关部门单位加以改正,劝告时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力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2、走进家庭---编一个同学患重病的故事,学校明天要组织师生去医院为生重病的同学献血,告诉长辈自己也报名献血的事,希望家长同意自己去医院献血.

第一次,校外口语交际作业 完成后,必须写成一篇日记;第二次校外口语交际作业 完成后,要在班上汇报与家长交谈的经过及结果.并要求谈出本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同意和不同意.这一次,学生们较为平静地完成了作业 .第二次,反响特别强烈:得到家长同意的同学很有成就感;没得到家长同意的同学说,家长虽然没同意,我理解他们,大人们有以我们未成年,不能献血,而愿意帮我们献的;有愿意我们献,又心痛我们瘦小而要替我们献的;有毫不犹豫,满口答应支持献血的.我们从长辈们那里读出了爱,读出了博爱.我们真是好感动.

这次虚拟的献血活动虽不合理,(7年级的小孩那能去献血?更何况要虚构一个同学患重病)但我设计此次活动的重点是锻炼学生与长辈的交谈能力,不少长辈被学生们虚构的故事而感动.也许有人会反感这次活动,但我想我们更应该看着的是这次活动的过程与结果.重在参与.

俗话说作家的儿子不一定成为作家,我想这与演说家的儿子也不一定就会成为演说家的道理是一样的,能力永远是无法传授的.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口语更因其特殊性,作为语老师就更应该让学生大胆自主说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立体(听说读写样样行)而不是以前的会读会写会听却不会说的哑吧语文. 通过一年的口语表达训练,学生在复述材料、评议事物、即兴演讲、问题讨论、辩论技巧方面有一定提高,尤其是在口语交际策略技能训练后,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表达技巧和心理素质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语言交际更为得体。过去一些不会说、不敢说、不愿说变为愿说、敢说、会说,的学生表现欲望较训练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结:自己摘桃吃——立体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老师不能把语文教材仅看成是“语文教学之本”,更确切地说,只能把教材看成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教材不是供学生欣赏知识花盆,也不是展示范文、注释、插图、练习等的展览厅,它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路标”、道具,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让学生学会自己摘桃吃语文这个“桃子”,这样的“桃子”吃起来才香,学生也才乐于吃。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吕萍

写于2003年8月21日

    更多精彩文章

    •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 作为人文的语文教育
    • 文学家和语文教师
    •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的原则
    • 在语文中体验美感
    •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 教育专家刘国正直指语文教学误区
    • 语文教育的迷误——访钱理群教授
    •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
    • 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