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来源:学霸去哪儿发布时间:2014-06-14
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去那种教师“一只粉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抓住初中语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多种形式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过去的语文课上,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学生只需回答老师课前设计好的一些问题,学习十分被动。现在偶尔我也会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地设计成问题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解决;而更多采用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组展开讨论,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时令人惊叹,庆幸自己没有过多讲解之感。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画出并品析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一开放式问题,一女生就领悟出“那朵流星”的“朵”字用得别具匠心,因为“朵”字会使人联想到那颗流星犹如“花”一样美丽动人。再如学《小橘灯》一课时,同学们建议每个小组都按照课文的动作描写制作一盏“小橘灯”,拿到课上来评比。结果有两个合作小组的“小橘灯”发出的光更明亮,原来那“灯”上面被均匀地扎了许多小洞。正当他们得意之时,其他组的同学反驳说:“那样做灯是亮了,但费时间,岂不是耽误了‘我’赶路?不符合当时小姑娘的心理。”
总之,课堂上灵活多样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会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语文素养,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课堂上老师放下的是绝对权威的“架子”,取而代之的是及时的鼓励与热诚的赞美;学生丢掉的是害怕答疑的种种顾虑,取而代之的是探讨的争论与热烈的掌声;避免的是内容上的“生吞活剥”,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课堂上初中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等心理特点得以张扬,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二、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同登讲台的互动式学习。
1、师生共搭展示平台,锻炼学生的口才。每节课前的三、五分钟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时间。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和学生商量决定的,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讲一个成语故事、介绍一则名(格)言、介绍一位自己崇拜的人、推荐一本最喜欢的书等等。讲解时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由神态自然,语言清晰简洁到落落大方、语言流畅生动等。按顺序轮流往复,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能多次地得到登讲台当众讲话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练就了“说”的能力,满足了初中生的表现欲,而且树立了自信心。
2、搜集整理资料,学生走上讲台。 对于一些自读课文以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如“综合性学习”等,尽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或者主持人。学生经过合作小组内的认真准备——搜集、整理、分析材料后,课上进行抢答赛、展示成果(幻灯片的制作等),常常是下课铃声已响,学生仍然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如刚刚上完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这一内容,学生就查找到几万字的资料,制作展示了近百张的幻灯片,设计了20多个抢答题,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学生的收获增多了。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等语文素养,又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使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一种成就感。就连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的教师也是每每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启发,可谓师生互动“互惠”。
三、转变作业 的布置与批改权由老师“独揽”为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以往作业 的布置与批改都由老师亲自包揽,学生不分层次统统完成同样的作业 ,结果是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消”,完成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固然要顾及,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才至关重要。因此平时的作业 、小考、作文等,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全批全改,因为这种传统的做法,学生早已缺乏新鲜感,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换来的只是学生拿到作业 本后只看下等级或分数就算了。代之以多与学生商量,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 ,采取学生批阅和老师批阅、家长检查签字相结合,学生合作交叉批阅和自己批阅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批改查阅形式,当堂或当天反馈出结果。这种学生参与作业 的布置与批改,及时反馈的做法深受学生的重视和欢迎,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认真学习态度。
四、转变复习时老师包办代替为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合作编辑资料。
口语训练的内容、文言课文的一些知识点及期末的复习课等,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是有计划地指导初中学生自己梳理归纳字词、文言实词等知识板块,如在教学《核舟记》这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地掌握关键实词,就布置了查找用法与该课所学实词相同的成语的作业 ,结果学生合作整理出来的成语就有400多个,如“勾画了了”的“了了”是“清清楚楚”的意思,学生就找出了“不了了之”、“了如指掌”、“一目了然 ”、“心中了了”、“简单明了”、“不甚了了”、“清楚明了”、“了了可见”、“ 不堪了了”等近十个成语来帮助理解记忆。此法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实词,又促进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收获颇丰。我甚至还进行了让学生挑选、编写学期(年)作文“自选集”,打印成册后在班上展览交流、评奖的尝试。在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不仅起到了形成知识系统的复习作用,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整理、撰写编辑等综合素养。
五、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作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
1、阅读课与“摘抄与随笔”作业 。我每周从六节语文课中拿出一节作为阅读课。有目的地在课上进行学生自选与教师推荐读物的阅读和交流,如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语文报”、《读者》、课本推荐的名著等都是阅读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随手做一些摘抄笔记,积累语言素材,每周完成不少于两篇的300字随笔,配合定期进行的“摘抄与随笔”交流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一个好动的男生在“随笔”中写“从入中学到现在,老师每天要我们摘抄《读者》里的文章。从那天开始,看《读者》成为了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时间长了,如果哪天晚上不翻看《读者》就会全身不自在。”读书已经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读书的态度端正了,阅读速度提高了,文化的积累扩展了,写作的欲望浓厚了。
2、课文阅读与仿写练习。在我带领学生饱含激情地学习了现代诗单元后,一男生就创造性地模仿闻一多先生的《色彩》写出了《风》:“活着是一种无畏的追求/自从东风给了我希望/南风赋予我力量/西风赐以我热情/北风教会我坚强。/然而,狂风却将我击落/飓风又将我击倒。/不过,我又挺身站了起来/最后,微风赠给了我微笑。”(已发表) 这样生动而有哲理的诗歌。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初浅尝试,深入探索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愿继续“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