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语文答案有品味

来源:教学辅导发布时间:2014-11-11

     ——优雅凝练地回答(课堂实录)

 

时间:2004年10月28日下午

地点:深圳市福田中学报告厅

执教:王小应(福田中学)

指导:程少堂

教学目标 

1、   了解答题理念: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   掌握提高答题艺术性的主要方法:语言优雅凝练

教学重点:了解语言优雅凝练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使答案语言优雅凝练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高考语文主观题的答案要得高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科学性和艺术性。平时学习中,我们注意得比较多的是科学性,忽视了答案表达的艺术性。这节课我们来重点讨论艺术性特点之一-------语言的优雅凝练。同学们先把昨天我们做过的余冠中的《说树》的阅读练习拿出来,这是今年广东高考的大阅读题,下面我们以第三小题为例,来一起看看你做的答案和高考评分标准的对比,找找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差距,再来归纳出一个答题规律来。

 

二、(念前排几个学生的答案)

   学生甲:1、姿态:永葆婆娑风范,遍体垂挂气根;2、外型:回眸秋波,蓬头散发;3、寿命:寿终正寝,真正享受天年;4、艺术价值: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

    学生乙:因为树生长的时间长,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抚摸他好象抚摸逝去的朋友,阅读着历史的卷轴;因为老树代表了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常青,其实是艺术生命常青;因为老树少了,使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性。

师:好,现在我们先不对这几位同学的答案做什么评价,让我们首先来看看从高考场上带来的几份不同分数的答案,这里有5分的,也有4分的,当然也有满分6分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得分不同的答案,再来给这几位同学的答案打分。

(课件展示)

1、老树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是历史的卷轴,老树不但是人们歇脚的好地方,而且是卖艺人的场所,体态袅娜,使无数画家折腰。老树是千百年的修道老,让人们感到岁月的可贵、历史的可悲。老树让人们领略艺术的风格,感悟人生的真谛。(5分)

2、从历史的角度把老树比做历史卷轴,从环境角度写出冬天的树与夏天的树的特点,从艺术的角度表现出树值得珍惜,从自己的理解角度作为郭熙的后裔,去探询树的精灵,探询老树的可爱,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如江南早春的杨柳,北国四月,枣树瘦骨嶙峋等说明老树的可爱,值得珍惜。(4分)

3、   从乡情上,从历史角度,从艺术的角度表现老树的可爱,值得珍惜。(6分)

师:同学们看这三个不同得分的答案,第一句和第二句写了很多文字,也基本踩中了得分“点”,但是没得到满分,而第三句只写寥寥几个字,却得了满分,是什么原因呢?

 生甲:第一、二句的语言拖沓,累赘。

 生乙:第三句的答案高度概括。

 生丙:第三句的语言简练,明白,不罗嗦。

 师:对了!我们在做主观题的答案时,除了要踩中得分点以外,要想得高分,得满分,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语言要简洁、凝练。

 师: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给刚才几位同学的答案打个分,看看能不能得满分。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语言拖沓,累赘,罗嗦,不精练。

师:是的。语言” 简明”是高考的重要考点。“简明”指简要、明白、 明确、凝练,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具体而言:

简要,即简洁。从冗赘字句角度设题。(1992、1993、1998、2000年高考)

明白,指表意清晰、易懂。(1996年高考)

 明确,指没有歧义。从判断有无歧义的角度设题。 (1994、1995、1996年高考)

  “语言简明” 从高考语文卷消失了两年后,2003年重现考场,使好些考生措手不及。

   这里还有一个练习,大家一起来看看:

v2000年全国25题:

      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哪些词语。

      记得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在考完了语文后,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师:这句话是典型的罗嗦拖沓,怎么改?

生:(讨论)结论----- 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后,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师:下面同学们拿出今天上午发下来的主观表达题的综合练习。做好了没有?

生:做好了。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题,这也是今年广东高考中的语文试题的对联题: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谁先主动念念自己的答案,我来给你点评点评?

生甲:北京西安上海    都为中国名城  

生乙:长城故宫三峡    尽为中华风光

 

生丙:丹霞西樵鼎湖    均为广东名山

 

 

 生丁:草原戈壁沙漠    全是北国风光
生戊:西施貂禅昭君    都是中国美女

  (笑)

师:我很遗憾告诉你们,刚才同学们的答案在高考场上,尽管对得也不错,但不能得满分。我们一起来看看评卷组组长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的一则短评:

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大人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透露,对联题全省39万多份试卷没有出现一个绝佳的对子,一些得5分(满分6分)或者的都只是不太严谨或不够精彩的“宽对”。专家认为,考题中的“皆是”一词最好用“莫非”来对,但是未发现有考生用上这个词,一些考生甚至又照抄了一遍“皆是”,其他有用“皆为”“都是”等词的,都不理想。  

(生哗然)

师:现在,同学们从这则新闻里看出我们在做主观表达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甲:用好每一个字。

生乙:要精选词。

师:对了。在做主观表达题时,我们要认真仔细地斟酌使用好每一个字词。要尽量选用自己知识储备里的最精当的字词,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里还有一道对联题,大家一起来看看:v全国卷对联题:祖国江山好,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经验来对一对。

生甲:家和万事兴

师:这个答案好不好?

生:(讨论)不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对得不严谨,没有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师:对。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生甲:大地气象新

生乙:神州大地新

师:好!“大地”、“神州”用得好,“新”字用得更好,好在哪?

生:字词选得精确恰当。

师:好的,刚才我们谈的是字词的选择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练习的第三题:2001年春季高考题第26题:

26、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比喻+疑问)

同学们念念自己做的答案?

生甲:真诚是心的双手,抓住了多少珍贵的友谊?

生乙:爱是心的火种,融化了多少坚硬的寒冰?

生丙:猜想是科学的钥匙,启发了多少重要的发明?

师:好,这几个答案都不错,能拿满分。我这里还有几个高考场上下来的满分答案,大家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1、感激是生命的海洋,汇集了多少爱的涓流?

    2、希望是前进的探照灯,照亮了多少昏黑的夜晚?

    3、梦想是人生的蓝图,描绘了多少美好的明天?

生:句子都很整齐,符合题干的要求。

师:我这里还有高考场上得零分的答案,大家来看看它们为什么只能给零分:

泪水是心的甘泉,流掉了多少往日的哀愁?

关怀是友谊的桥梁,结识了多少亲密的朋友?

生甲:不符合题干要求,句式上给人疙疙瘩瘩的感觉。

生乙:泪水和甘泉搭配不当,风马牛不相及。

生丙:桥梁和结识不能搭配。

师:对,它们读起来让人不满意的原因在于句子不整齐,不整齐的原因在于内部缺乏逻辑性,缺乏内在逻辑性的句子是不能给人美感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些主观表达题的时候,要注意精选句式,认真考虑句子内在的结构,写出来的句子,除了要符合题干要求外,还要优雅凝练,给人以舒畅的美感!

  下面我们再来看练习四:

思考下面两首诗中“敲”字的写作手法

(1998全国卷)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000/全国卷)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生:第一首诗的“敲”字,写出了夜的宁静。

师:那么,明明是在敲,却为什么写出了宁静呢?

生甲:用的是反衬的写作手法。

生乙:以动衬静。

师:对了,这里用的是以响(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属于衬托中的反衬。我们用了非常少的几个文字就表达出了我们想到的写作手法。但是如果不用到这几个修辞学里的术语,而是用大量的文字来述说贾岛是如何如何以和尚夜归伸手敲门等等细节性的语言来分析作者用到的写作方法,那么既费力也可能最终还不能详尽地表达你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回答一些主观题时,我们如果能尽量使用精练的词语来表达的话,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具体表现在这个题目上的答案,我们可以总结出要尽量使用-----

生(异口同声):术语!

师:对!那么第二题呢?选用个什么写作术语来回答呢?约客未至,主人焦急地在敲着棋子,这个敲的动作就表现出了主人的焦急、不安、无奈,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是----

生(异口同声):细节描写!渲染气氛!

师:对!在不久前我们讲过古诗鉴赏,这里再来温习一下写作手法方面常用的一些术语(课件展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常用术语

1、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的描写等;

   2、抒情方式:(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结构特点:先景后情、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首尾照应,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4、主要的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

5、写作技巧:赋比兴、象征、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以动衬静、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象今天我们这两个练习里就用到了上面术语中的----

生:以响衬静,细节描写,渲染。

师:好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种情况,当要讲清楚一件事情时,你花了很多口舌来叙述和描绘,结果别人用一两个简单的词或者名言名句(含古诗),一下子就把你要表达的意思概括进去了,有时候还点评你一下,叫“一言以蔽之”,比如钱钟书在《围城》里就把穿得少的鲍小姐叫做“一半的真理”---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象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用到回答主观题中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练习题:

 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才的人并不多。可见,世上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陈旧的事物日趋没落,新生的事物逐渐兴起,新陈代谢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

 

毕业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这时, 万语千言,化作一句话-------

请同学们分别回答以上问题。

生甲:第一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生乙:第二个“长江后浪推前浪”。

生丙:第二个还可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至于第三个练习,我们有很多答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马上面临高三毕业了,你最想对即将分别的同学说些什么呢?此时此刻,万语千言可能胜不过一句话,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生讨论,争先恐后地说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一个学生大声说:苟富贵,勿相忘,引起了大家的掌声.

师:由此可以看出,在回答一些主观题时,如果能这样,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是怎么样一种方法呢?

生:引用.

师:对,引用或化用古诗词来回答主观题,有时候更能体现一个考生的文化积累和底蕴,所以,在考场上,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又心有灵犀,可千万要抓住哦.

师:好啦,今天我们通过以上练习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答主观题时为了让答案凝练优雅的规律,具体来说,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归纳,展示板书:

1、炼字   精选字词

2、 炼句    ①尽量用短句

                   ②用准虚词

                   ③无浮词

                   ④句式工整而又富于变化

3、恰当地使用术语

4、引用与化用       以诗答诗、以诗答文、以文

 

师:学以致用,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归纳出来的规律来做一个练习:

迁移应用

        学习了《曹刿论战》一文,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思想收获,例如“公将战”,曹刿“请见”,“入见”,“请从”-----位卑未敢忘忧国,艺高还需人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得到赏识与重用。请结合《曹刿论战》一文的另一细节,写出你获得的思想启迪:              

                                   (2004深圳市中考样题)

学生念自己的答案,老师加以点评(略)

(下课铃响,教师笑)今天真是归纳得恰到好处,连下课铃都这么及时。(笑声)好,下课。

 

 

附(一):教学简案

如何使语文答案有品位(简案)

——优雅凝练地回答

 

教学目标 

4、   了解答题理念: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5、   掌握提高答题艺术性的主要方法:语言优雅凝练

教学重点:了解语言优雅凝练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使答案语言优雅凝练的方法

教学设想:

1、   语文主观题的答案要得高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科学性和艺术性。平时教学中,注意得比较多的是科学性,忽视了答案表达的艺术性。这节课试图就此问题做一探讨,重点讨论艺术性特点之一-------语言的优雅凝练;

2、   本课利用预先从学生练习中选出的答案和高考评卷参考答案作比较,要求学生找出得分存在差距的原因,特别是语言角度上的原因。师生共同归纳出主观题的答案需要语言优雅凝练特点,再共同探讨使语言优雅凝练的基本方法;

3、   注重实效,加强训练。

 

教学步骤 

(导入  ,略)

一、    案例展示:好答案的语言有何特点

1、   对比展示学生答案与相关高考评分参考答案〈例1对联题,例2仿句题,例3诗歌鉴赏题,例4自编题〉

2、   讨论分析好答案的语言特点

3、   师生共同归纳:优雅凝练

l 优美、高雅

l 紧凑、简练

二、    方法探讨:如何使答案的语言优雅凝练

1、   学生交流讨论

2、   师生共同归纳,主要概括以下几点:

l 炼字:精选字词

l 炼句:①尽量用短句

          ②用好关联词

          ③无浮词

          ④句式工整而又富于变化

l 恰当地使用术语

l 引用与化用(以诗答诗、以诗答文、以文答文等)

三、    迁移应用:让答案优雅凝练起来

1、   运用以上方法,解答下题  (略)

2、   学生互评并推荐出好答案予以交流

3、   结课

 

附(二):  练习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一4题:

说树

余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桶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胰,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幸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姿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

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 … 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1)、太庙(2),依傍的是祖荫。
注:(1)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
    (2) 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  .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4 分)

 

2 .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4 分)

 

 

 

3 .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6 分)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 .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
B .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C .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D .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E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高考主观题相关训练

 

一、做以下两道对联题

1、上联: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

2、上联:祖国江山好

   下联:

二.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
记得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在考完了语文后,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①在 ②一次 ③期末 ④考试 ⑤中, ⑥在 ⑦考完 ⑧了 ⑨语文 ⑩后

三、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比喻+疑问)

 

 

四、  1、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才的人并不多。可见,世上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这正是:

2、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陈旧的事物日趋没落,新生的事物逐渐兴起,新陈代谢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这正是:

 

3、毕业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这时, 万语千言,化作一句话:

 

五、学习了《曹刿论战》一文,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思想收获,例如“公将战”,曹刿“请见”,“入见”,“请从”-----位卑未敢忘忧国,艺高还需人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得到赏识与重用。请结合《曹刿论战》一文的另一细节,写出你获得的思想启迪:                                   (2004深圳市中考样题)

 

 

六、阅读下文,完成1—2题
      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桥。
      桥是路的一部分,没有路,当然就没有桥;桥不能没有联系的路而孤立存在。桥的存在是为路服务的。既然是为路服务。就要能满足路的要求:第一,所有路上的车辆行人,都要能安全地顺利地在桥上通过。第二,车在桥上走,要能和在路上走一样,不能因为过桥而使行车有所限制,比如减轻载重,降低速度,一车单行等等。第三,路上交通运输,总是天天发展的,路还可以跟着改造、加强,桥就不那么简单,一定要造得比路更为坚固耐久。满足了以上这些要求,桥和路才能成为一体、合为一家。否则那就是“路归路,桥归桥”,不能密切合作,共同为陆上运输服务了。
      桥和路不但要为陆上运输而合作,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 过河的桥。下面要走船,水涨船高,
桥要造得高, 路也要着高。桥在过河的地位上要服从路,路在两岸的高度上,必要迁就桥。桥和路都是越高越难造的,但是为了行船方便,就把困难留给自己。桥和路跟船合作得好,这个困难就解决了。
      不论行车或走路,总不要因为桥而使人感到不适,或是激烈震动,或是骤然改变方向,使桥形成一个“关”,如果车在桥上走,如同在路走一样;船在桥下过,如同河上没有桥一样,有桥恍同无桥,这种桥就算是造得真好了。对行人来说,有桥也并非坏事,能在一座桥上走走,饱览河上风光,两岸景色,岂不令人心旷神怡!

1.  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是(13字内):                                         ;

第三自然段的中心是(14字内):

2、第四自然段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10字内)

答:

七、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

一个人之所以①会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受了坏人的影响,②才逐渐变坏的;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能抵制多方面的 各种③ 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

 

、古诗鉴赏

1、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并与下文的      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2、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山西 河南  河北安徽  江西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2、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更多精彩文章

    •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 作为人文的语文教育
    • 文学家和语文教师
    •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的原则
    • 在语文中体验美感
    •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 教育专家刘国正直指语文教学误区
    • 语文教育的迷误——访钱理群教授
    •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
    • 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
    •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精神视界
    • 让作文教学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 感悟: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 语文中考新闻创新题专题复习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