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效果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02

案例:
        过去我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课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思考平行四边形有哪能性质?(生静静地听)
生: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师:回答的非常好,坐。
        思考:平行四边形三个定理的逆命题是什么?
生: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正确,坐。这些命题是真命题吗?先分析各个命题的题设,结论分别是什么?(画出几何图形)如何写已知,求证?
        学生结合图形按老师设计的问题一一回答,我便讲授如何证明这些命题是真命题,规范地板书证明过程,然后告诉学生,这三个真命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让学生牢记。
生:老师,从一组对边上考虑能否得出平行四边形?
师:别说与本节课无关的内容,牢记判定定理得了。
        学生按我备课的计划听完例题讲解后,完成书上相应的练习,本节课便结束了,学生规规矩矩地学完本节课内容风也按计划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现在我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我们已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特殊的性质,思考有哪些性质?
生:从边上有对边平行,对边相等性质,从角上,对角相等,邻角互补。从对角线上,对角线互相平分。
师:回答的非常具体,请坐。
        大家讨论,猜测,一个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后就是平行四边形了呢?
生:小组合作,动手画图,思考,讨论,猜测。
师:哪些讨论出结果了?任选代表发言,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老师,我组先说,我组先说。
师:把机会让给第三组吧!
生:老师,我认为如果一个四边形满足对边相等,它是平行四边形,若满足对角相等,也可得平行四边形。
生2:教师,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样四边形,我认为也是平行四边境证形。
师:既然有这多种方法,哪种方法可行呢?谁能验证一下你的想法?
生:老师,我说,老师,我说。
        就这样,学生先猜测方法,然后,学生验证猜想,学生自己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一节课把四个判定定理都学完了,然后应用这些方法,学生自己完成例题,练习,之后,生提议说:“老师,我想编一道考考其他同学,”你的想法非常好,为他的想法,大家给予掌声鼓励,一节课多学习了一个判定理,学生自编两道题,全部完成。

案例分析:
        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收到的是两种不同的效果。前种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后种采用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设计好具体总是采取一问一答式,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定的区域的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学生自主探究则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猜测,设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潜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思维放得开,为学生创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己成功的喜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课堂容量,又从方方面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不象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窒息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压抑学生装的兴趣和热情,我们要倡导自主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每一节课学生都学到人人有价值的数学。

    更多精彩文章

    • 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二次函数复习课案例及反思
    • 《在欢乐的节日里》课后反思
    •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 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