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加减法”教学片断及反思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23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案例1:(参考教案)
1、加法。
请1只青蛙和5只小鸡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
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课件出示)
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1=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习纸上。
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学生到前边展示)
d、怎样看图列式的?
3、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青蛙走后,还剩几只小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5
c.如果小鸡先走,还剩几只小青蛙?算式怎样列?板书:6-5=1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案例2:(课堂实录)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NextPage](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
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1+5”。
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
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
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喜欢创设一定的声音、图片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有时我觉得是十分必要的,有时却觉得会冲淡数学味,总之要因课而异。
比如在“6和7的加减法”一课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在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时,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NextPage]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这个设计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主题图和教材上的小棒图相比,出现“一图两式”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列式时往往是左边的个数加上右边的个数并求出总数,如果利用上面的图的话教师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得出“一图两式”。但是利用小棒图却有很多优势:1、让学生摆好//// //的话前后两个学生在不同的方向观察,就会很自然的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突破一图两式这一重点。同样在教学减法时利用小棒图//// //让两个小朋友从不同方向观察列式,也会很自然得出减法的“一图两式”。2、学生再次的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6和7的组成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体会观察的方向不同,引起加数交换位置,但总数是不变的。4、省去十分烦琐的课件制作。
因此,我想我们在备课时因仔细分析教材,然后再精心设计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要一味的去追求生动活泼的情境创设,这样可能会冲淡数学味,失去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应该仔细琢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素材,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案例1:(参考教案)
1、加法。
请1只青蛙和5只小鸡上去玩一玩,把它们请上去吧!(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操作,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到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该怎样列算式呢?赶快记在纸上(学生写算式)。
b、你们草地上有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课件出示)
c、读一读你的算式。板书:5+1=6
d、谁和他不一样?板书:1+5=6
咦!都是这些小动物,为什么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2、摆一摆。
a、你们还想请几只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一玩?动手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你能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呢?写在练习纸上。
c、谁想说一说请了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学生到前边展示)
d、怎样看图列式的?
3、减法。(出示课件:草地)
a.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它们累了,想回家,你们想让哪种小动物回家?
b.小青蛙走后,还剩几只小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6-1=5
c.如果小鸡先走,还剩几只小青蛙?算式怎样列?板书:6-5=1
d.(出示:虚线)虚线是什么意思?
小结:6里面去掉1还剩5,去掉5还剩1,所以,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案例2:(课堂实录)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NextPage](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
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1+5”。
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
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
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喜欢创设一定的声音、图片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有时我觉得是十分必要的,有时却觉得会冲淡数学味,总之要因课而异。
比如在“6和7的加减法”一课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在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时,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NextPage]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这个设计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主题图和教材上的小棒图相比,出现“一图两式”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列式时往往是左边的个数加上右边的个数并求出总数,如果利用上面的图的话教师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得出“一图两式”。但是利用小棒图却有很多优势:1、让学生摆好//// //的话前后两个学生在不同的方向观察,就会很自然的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突破一图两式这一重点。同样在教学减法时利用小棒图//// //让两个小朋友从不同方向观察列式,也会很自然得出减法的“一图两式”。2、学生再次的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6和7的组成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体会观察的方向不同,引起加数交换位置,但总数是不变的。4、省去十分烦琐的课件制作。
因此,我想我们在备课时因仔细分析教材,然后再精心设计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要一味的去追求生动活泼的情境创设,这样可能会冲淡数学味,失去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应该仔细琢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素材,合理利用教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