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25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中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在“问”中学。
[片断]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有的说五把尺子长,有的说六枝铅笔长,有的说约有七拃长……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却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这样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片断]教学“认图形”,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理解数学知识的特点,安排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继续往下折,看折出的是几边形,再和同桌交流;学生在围、搭、折、剪、拼等动手操作中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知和体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培养空间观念、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中学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中学习数学。
[片断]教学“7的乘法口诀”,考虑到学生已有2-6的乘法口诀基础,一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设计了四个活动层次。(1)猜想(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句都有哪个数,在什么位置)。(2)试编(让学生自主探索编出口诀)。(3)交流(交流编写经验、体会、结果)。(4)应用(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口诀的编写过程,培养了探索精神和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学
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片断]教学“乘加、乘减”后,设计如下实践练习:“公园有两个入口,A入口的购票规则是大人每人4元,小孩每人2元;B入口则是大人小孩人均3元。现有两个家庭,1号家庭,妈妈带两个孩子;2号家庭,爸爸、妈妈带了一个小孩。这两个家庭各应该从哪里进入比较省钱?”经过列式、计算、比较,有的学生认为1号家庭应从A入口进园只用8元,2号家庭应从B入口进园要用9元;还有的学生提出分散进园,大人从B入口进入,小孩从A入口进入。这样学生在现实的情形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经历数学和体验数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中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在“问”中学。
[片断]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有的说五把尺子长,有的说六枝铅笔长,有的说约有七拃长……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却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这样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片断]教学“认图形”,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理解数学知识的特点,安排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继续往下折,看折出的是几边形,再和同桌交流;学生在围、搭、折、剪、拼等动手操作中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知和体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培养空间观念、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中学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中学习数学。
[片断]教学“7的乘法口诀”,考虑到学生已有2-6的乘法口诀基础,一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设计了四个活动层次。(1)猜想(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句都有哪个数,在什么位置)。(2)试编(让学生自主探索编出口诀)。(3)交流(交流编写经验、体会、结果)。(4)应用(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口诀的编写过程,培养了探索精神和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学
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片断]教学“乘加、乘减”后,设计如下实践练习:“公园有两个入口,A入口的购票规则是大人每人4元,小孩每人2元;B入口则是大人小孩人均3元。现有两个家庭,1号家庭,妈妈带两个孩子;2号家庭,爸爸、妈妈带了一个小孩。这两个家庭各应该从哪里进入比较省钱?”经过列式、计算、比较,有的学生认为1号家庭应从A入口进园只用8元,2号家庭应从B入口进园要用9元;还有的学生提出分散进园,大人从B入口进入,小孩从A入口进入。这样学生在现实的情形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经历数学和体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