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学教学改革实验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17
马芯兰 生于1946年12月,北京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师范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从1967年至今一直在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任教。主要著作有:《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上下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尝试》(共四册)。所写论文:《两个学习心理系统的有机结合与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获北京市教育学会1985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改进知识结构,加强能力培养》获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先后获得:北京市自学成才先进、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证章、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北京市共产党员“十杰”之一、全国巾帼建功先进、北京市人民教师“十佳”、全国中青年教师“十杰”等荣誉称号。
记得小时候,当我看到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民族惨遭迫害的电影和小说时,我十分气愤,眼泪不知流了多少。从那时起,我下决心努力学好本领,长大了为祖国多作贡献,一定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富强了,别人就不敢欺侮了。
1967年我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这给我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提供了极好机会。我下决心把学生教育好,要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从此我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学工作,同我的学生朝夕在一起。那时,正值十年动乱,什么“白专道路”、“一长制余毒”、“师道尊严”等“帽子”和口号不一而足,满天飞,把建国17年我国教育事业抹得一团漆黑,使我国广大教师无所适从,受到严重威胁。对这一切,我没有怕,也不知道怕,只要让我上课堂,任凭他人说什么都可以。进了课堂,学生不听讲,我就先给学生讲故事,如《地道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许多中国人创造发明的故事等。讲一个故事,给学生讲一点儿知识。就这样,当时我班学生纪律最好,下班后,我从“红小兵”扔掉的图书中捡起一些教科书翻看,渐渐地将解放前后的小学教材都翻看了。我好像从中发现了一些什么问题,我又拿起《一千题详解》、《一题多解》……开始一题一题地算起来。
就这样,别人在搞斗、批、改,我却走进了数学的小天地里。边学习边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朦朦胧胧有了些新的想法和做法。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稳定,各级领导开始抓教育质量了。下来听课,出卷考试……对这一切我抱着非常欢迎的态度。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帮助和鞭策。可以说从那时起,我教的班级的数学成绩就遥遥领先。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经常到我教的班级听课,他们听课后都感到在处理教材和教法方面有些新意。面对这些,我从没骄傲过,因为我时时记住我的工作目的不是这一切,而是要学生成才,为祖国作贡献,使祖国富强起来。
为了培养合格人才,从小给儿童打下良好基础,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于1977年秋,从一年级开始,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验。用了三年的时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达到相当于当时五年制小学毕业的水平。接着从1980年秋季起,又开始第二轮实验,到1984年夏季,使学生在四年级时的数学学习质量达到相当于六年制毕业水平。在改革数学教学的实验中,所有的讲课、预习、复习、练习,都是在课内进行的,基本上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巩固,基本技能熟练,思维敏捷、灵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高。1980年有关部门为了检查第一个实验班的学习质量,曾用小学升初中的数学试题,让实验班(当时为三年级)学生做,结果全班平均成绩达93分。1984年,学区用朝阳区小学升初中数学试题,测验了第二个实验班,结果全班42人,平均94分。1987年北京市教育局在全市18个区县及燕山、北京铁路分局所属230所小学的400余个教学班进行推广实验。经过五年的实验,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系统、更扎实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学生课业负担不重,有较充裕的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990年5月,由市中心教研组命题,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测试,各区(县)学生答题的平均正确率如下表: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中,我努力根据儿童学习过程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运用学习迁移的原理,通盘改革小学数学的教材和教法。在知识教学中,突出重点知识的教学,给基本概念、原理、法则以中心的地位,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进行渗透,使学生形成一个好的认知结构;在应用题教学中,突出能力的培养,把培养能力放在中心地位。
下面分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两个方面,谈谈我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