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案例分析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4-24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其主要方式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全体交流。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本节课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内容,将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班级评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三种形式的互补。先由学生充分的想象平面图形折成立体图形后是什么样子,这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设计好门窗之后在和他人交流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体验了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折叠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的对应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3、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容积等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如下:
一、谈话、演示导入。
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并拿出长方体模型观察六个面的特点。剪开看长方体展开图的样子,找六个面展开后的位置。。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铺垫。选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是因为学生易于观察、容易接受,这样从简单的知识入手,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乐于参与。并能初步建立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对立体图形和它所对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铺设引路。这样的设计也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
二、探究新知部分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1、想一想,让学生猜想这个平面图形按虚线折成立体图形后,它的形状像什么?自由去猜想也许学生会猜对,也许猜不对。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在这个房子上开一扇门,开在哪儿最合适。这时学生头脑中就会形成这个平面图形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然后将门窗位置设计上去,无论学生设计的对与不对这个过程都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画一画。让学生将设计好的门窗标在图上。标完后让学生之间相互看看、说说理由。这一洗动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我设计互底对不对,别人是怎么设计的?他们和我设计的一样吗”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我就满足他,让他一吐为快。在与别人交流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的启发、感悟、同时对于这一问题也含有深入的思考,达到了学生思维互相碰撞的目的。学生的设计肯定是五花八门,答案不一,当他们谁也不服输时,我便问学生:你们想验证一下自己设计的门窗是否合适吗?这样就顺流而下,很自然的引出了下一教学活动。
3、做一做。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将这个平面图形和各线段按1:2的比例尺在格子纸上放大,将放大的图形剪下来,并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然后对照平面图形看你设计的门窗的位置对不对。首先问学生怎样把这 个图形按1:2的比例尺在格子纸上放大?学生就会回忆起以前关于比例尺的知识,达到了复习旧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在动手画折的过和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折完以后通过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对照,知道的门窗位置对不对,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4、试一试。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容积等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遇到困难小组内解决,给学生创设一个多边信息交流合作的机会,在共同控究、共同学习中解决问题,人会的老师适时点拨,集中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锻炼各种能力,会利用已学知识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分析:
1、教师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应及时的肯定学生,多鼓励、认可学生。
2、从教学机智看,应变能力不强。例如:时间掌握上前面应紧凑点,就不会出现后面紧拖时的现象。
3、本课有几个难点:1:2扩大时斜线部分没想到学生会想出用底边中线的方法,没料到学生的潜力是无边的不可想像的,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要放手,放手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