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和面积单位》教学案例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4-24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直观和动手操作,正确地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你们家有多大?(100平方米、90平方等) ,你们刚才所说的是你家的什么?(面积)板书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揭示面积的意义
1、感知:
师:请你拿起数学书,用手摸一摸它的封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请你再用手摸一下课桌的桌面,你感觉哪个大?
师:咱们能摸到的这些叫做这个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板书
师:刚才咱们所摸到的是物体的表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吗?板书(大小)
师:物体表面的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师:在黑板上快速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图形等。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板书)
小结:平面图形有大小吗?生:有。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它们的面积 (板书:平面图形)
师:(指周长)这是它们的面积吗?(用粉笔涂线条)这才是这些图形的面积。
3、你能用一句话完整概括出什么是"面积"吗?(完整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齐读
三、操作体验
(一):请把学具袋中的这张纸拿出来,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学生:同,长方形大,正方形大)
那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现在就请同桌合作,可以利用学具袋中的材料,来证明你的结论。
生活动,老师巡视
(二)、学生操作后询问,你们说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相等)
1、听学生自由发言。(A:用比较大的那个小方块放在图形上,都可放4个,说明面积相等
B:用比较小的那个小方块放在图形上,都可放16个,说明面积相等)
2、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
3、哪些组得不出结论?大家一起看看,他们哪里出问题了?(用的材料不一样)
归纳:我们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由于每个同学手中的两个长方形所包含的方格数相同,说明了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相等。
4、师:这组的长方形上可以放16个小方块,这组的长方形上只能放4个小方块,我说放16个小方格的长方形要比放4个小方格的长方形面积大!
学生有争议,不能这样说。
师:把他们两组的资料拿起来,比较,两张纸是一样的,问:那为什么这个长方形上可放16个小方块,而这边只能放4个小方块呢?
生:小方块的大小不一样
师:同学们,由于方格的大小不同,只知道方格的个数能不能判断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怎么办呢?
生:把方格的大小定下来!(定标准)
师:太捧了,你们想得和数学家想的一样,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
四: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平方米
师:同学们,其实你们刚才所说的100多平方,90多平方,你们说的平方其实叫“平方米”它就是一个面积单位,你们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生:有这么大(比划)
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出示:1平方米的红布挂在黑板上)
(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 1平方米)
你猜一下,一平方米的范围内可以站多少人?(拿出1平方米的一张纸让学生实际站)
你能猜出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吗?
2、认识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用这张面积是1平方米的铅画纸来量书本封面的面积
生:量不好
师:那怎么办?
生:把它折起来,折成和书本封面大小差不多的,就方便了。
师:你的意思是嫌这个面积单位太大,你想创造一个小一点的面积单位是吗?
师:请你们从学具袋中找一找,有没有一个方块适合量书本封面的面积?
生:有!高举1平方分米的小方块
师:请用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生:10厘米,1分米
师: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生接上:1平方分米(板书)
师:请在教室中找出面积约1平方分米的物体表面
3、认识平方厘米
师:请用面积1平方分米的方块量一下你的橡皮表面的面积
生:量不了
师:怎么办?
生:用这个比较好(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
师:非常好,你的意思是还想找一个小一点的面积单位是吗?猜猜看,这个面积单位应该叫什么?
生:平方厘米(板书)
师: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生:1厘米 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1平方厘米
师:刚才用这些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测量的同学能告诉我,资料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师:你能在你身上找出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的部分吗?
小结:
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去测量你所想知道的物体的一个面的面积。面积单位不止这三个,比如要量全国的土地面积,用平方米去量合适吗?那就需要创造更大的面积单位了,以后大家会学习到的。
分析:
本课导入新颖,许多课都是以镜框引入的,本课以生活中学生都知道的住房面积引入,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并且提示面积的意义清楚直观。让学生摸物体表面,包括身体各部分的表面,使学生感性地认识什么是面积。同时,介绍面积单位新,先出示生活中最常见的1平方米。再以大量小,更能激发矛盾,产生强烈的创造新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教学中反映出,这样教,学生更能产生强烈的心理共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