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学案例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5-02-26
案例: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看图,弄清已知条件,能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能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加法进行计算。
教学实录:
一、师导入:
看到这幅图,你都想知道那些问题,那些问题不明白?
二、新授
师:大猴和小猴开展了劳动竞赛,看谁摘得多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然后想一想,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比一比谁的想法好。
生先试算再交流:
生1:我认为大猴摘的多。
师:为什么你认为大猴摘的多?
生1:因为大猴摘了3筐,每筐12个,而小猴只采了6个。
师:说得有道理,谁能把它说得更清楚一些?
生2:因为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就可以用12×3=36,而小猴采了6个,36比6大,所以大猴采得多?
师:好!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老师还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用12×3?
生2:因为大猴摘了3筐,每筐12个,一共是3个12,所以用12×3。
师:小朋友们,他回答得好不好?——表扬!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为大猴和小猴做了一次裁判,大家有没有想一想,要知道它们谁摘的多,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大猴摘了多少个,小猴摘了多少个。
师:那么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呢?
(生都积极举手要求回答)
生:30个。
师:你是怎样想,怎样算得?
生:我用36-6=30
师:36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
生:36表示大猴摘的个数,6表示小猴摘的个数。
师: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要求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首先要知道哪些?
生1:首先要知道大猴摘多少个,小猴摘多少个。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那么图上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呢?请小朋友再仔细看图,再来告诉老师。
生1:图上告诉我们小猴摘6个,但是大猴没有,只是告诉我们摘了3筐,每筐12个。
师:小朋友观察很仔细,既然这样,大家想一想,在这道题目中要求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必须先算出什么?请大家拿出作业本,自己来列式算一算。
生1板演,其余在作业本上练习:
生1板书:
12×3=36(个)
36—6=30(个)
师请生1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先要算大猴摘多少个,再算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
师请几位学生复述。
师:那么谁摘的少呢?
生齐:小猴
师:少多少?
生齐:30
师:什么也是30?
生1:因为小猴比大猴少摘多少个就是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
师:小朋友们真棒,下面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其它问题吗?
生1:大猴和小猴一共摘了多少个?
师:求大猴和小猴一共摘了多少个,先要知道哪些?先要算什么?
请小朋友们和同桌说一说再列式计算。(略)
师:刚才我们已经裁判出大猴摘得多,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谁摘的快。大家先想一想,要说出你的理由。
生先与同桌交流:
生1:大猴摘的快,因为大猴摘得多。
生2:大猴摘的快,因为大猴摘了3筐,而小猴1筐多不满。
生3:大猴摘的快,因为大猴和小猴是一起去,一起回来的,用的时间一样,大猴比小猴摘得多,所以我认为大猴摘的快。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谁的说法更合理?
生齐:生3
师:是啊!同样的时间里面,谁摘的多,速度肯定快了。就象我们做口算,同样5分钟时间,有的同学做了40题,有的同学做了20题,你认为谁快呢?
生齐:做40题的同学。
分析:
本片断通过做“裁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学生语言的训练和思维的引导,培养学生用简洁有效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和算法(思维的结果)。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生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发展能力,教师则通过创设情境和利用语言进行必要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