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题教学策略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22
1分钟计时赛,四个组分别做口算题,剥瓜子、卷铅笔、写生字比赛,使学生明确“单位时间内剥瓜子的粒数、做口算题道数、卷铅笔支数,写生字的个数,就是工作效率,在教学新课时,老师又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妈妈1天织毛衣线的两数”“老师一小时批改作业本数,工人叔叔1小时加工多少零件”等等生活素材,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二、开放式的处理: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属于数学问题的一种。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因素。开放性的应用题设计,可以给学生思维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设计开放性应用题。
1、条件开放:
例如:小林和小红共做了15朵红花,小林做了多少朵红花,从表面上看,这道题似乎缺少条件,无从做起,但仔细分析,可得出:既然他们俩都做了红花,则每人至少做了一朵,又由于共做了15朵,说明一个人最多只能做14朵。于是问题转化为在自然数范围内,( )+( )=15来解决,得到14种可能的答案。
2、问题开放:
问题开放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如在学完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与体积后,出示这样一些信息: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让学生补充问题再解决:
①做这个铁皮桶需要多少铁皮?
②如果用这张铁皮做一个长20厘米,高15厘米,宽16米的铁皮箱够不够?
③这个铁皮桶能装多少升的水?
④要在整个铁皮桶侧设计一张广告话,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
⑤如果每平方分米的铁皮7.8千克,这些铁皮有多重?
不同问题的设计,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旧知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3、策略开放
策略开放是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例如:“鸡兔共有头18个,足60只,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这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每次我采用古老的解法是假设这18只都是兔或都是鸡,思路虽极巧,却总有些学生想不通:在教学中我从鸡有两只翅膀入手,如果鸡的翅膀也算脚,总共有多少只脚?18×4=72(脚),但题中翅膀不算脚,只有60只脚,应该有多少翅膀呢?72-60=12(只)12只翅膀是多少只鸡?学生一下便明白6只鸡。借助这一生活经验化难为易,解决了问题。学生很快就接受了这类解题方法。
4、结论开放:
结论开放是让学生面对条件、问题相同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在我教十一册教学中,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六年一班有男生36人,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这一问题抛出,刚开始学生想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好像又没有那么简单。经过一番议论与斟酌,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学生:36比20多1,36-20=16这是两个数量直接在比大小;反过来可以说20比36少16,
乙学生:36比20多4/5,我是这样想的,36比20多的部分占20的4/5,也就是说36比20多4/5;20比36少4∕9,20比36少的部分占36的4∕9,20比36少4∕9;
丙学生:36比20多80%,这是从百分率的角度提出的。
丁学生:老师,我发现了,4比5少多少,既可以是少具体的数量,也可以是少的分率或百分数。4比5少多少?简单的问题也挺复杂。至此,学生们恍然大悟的同时,我也达到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策略性的指导
《新课标》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了数学课程的教学标准中。而要解决好应用题,需要掌握一套分析和解决应用题的策略。
1、分析应用题策略:
应用题是把含有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实际问题,用文字或语言叙述出来,要求未知数量的题目,应用题的结构中无非就是条件和问题。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相关的逻辑联系与合理的数量关系,如何将题目中的条件信息理清楚,让题中数量关系一目了然,首先就必须对应用题中给出的条件进行梳理。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图表整理法、画线段图整理法、画简单示意图三种。对于归一、归总、求平均数等应用题,可以用图表整理,对于分数、行程、工程问题的应用题采用画线段图比较好,对于平面、立体图形问题的解决,宜采用画简单示意图比较直观。
二、开放式的处理: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属于数学问题的一种。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因素。开放性的应用题设计,可以给学生思维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设计开放性应用题。
1、条件开放:
例如:小林和小红共做了15朵红花,小林做了多少朵红花,从表面上看,这道题似乎缺少条件,无从做起,但仔细分析,可得出:既然他们俩都做了红花,则每人至少做了一朵,又由于共做了15朵,说明一个人最多只能做14朵。于是问题转化为在自然数范围内,( )+( )=15来解决,得到14种可能的答案。
2、问题开放:
问题开放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如在学完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与体积后,出示这样一些信息: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让学生补充问题再解决:
①做这个铁皮桶需要多少铁皮?
②如果用这张铁皮做一个长20厘米,高15厘米,宽16米的铁皮箱够不够?
③这个铁皮桶能装多少升的水?
④要在整个铁皮桶侧设计一张广告话,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
⑤如果每平方分米的铁皮7.8千克,这些铁皮有多重?
不同问题的设计,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旧知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3、策略开放
策略开放是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例如:“鸡兔共有头18个,足60只,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这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每次我采用古老的解法是假设这18只都是兔或都是鸡,思路虽极巧,却总有些学生想不通:在教学中我从鸡有两只翅膀入手,如果鸡的翅膀也算脚,总共有多少只脚?18×4=72(脚),但题中翅膀不算脚,只有60只脚,应该有多少翅膀呢?72-60=12(只)12只翅膀是多少只鸡?学生一下便明白6只鸡。借助这一生活经验化难为易,解决了问题。学生很快就接受了这类解题方法。
4、结论开放:
结论开放是让学生面对条件、问题相同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在我教十一册教学中,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六年一班有男生36人,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这一问题抛出,刚开始学生想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好像又没有那么简单。经过一番议论与斟酌,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学生:36比20多1,36-20=16这是两个数量直接在比大小;反过来可以说20比36少16,
乙学生:36比20多4/5,我是这样想的,36比20多的部分占20的4/5,也就是说36比20多4/5;20比36少4∕9,20比36少的部分占36的4∕9,20比36少4∕9;
丙学生:36比20多80%,这是从百分率的角度提出的。
丁学生:老师,我发现了,4比5少多少,既可以是少具体的数量,也可以是少的分率或百分数。4比5少多少?简单的问题也挺复杂。至此,学生们恍然大悟的同时,我也达到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策略性的指导
《新课标》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了数学课程的教学标准中。而要解决好应用题,需要掌握一套分析和解决应用题的策略。
1、分析应用题策略:
应用题是把含有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实际问题,用文字或语言叙述出来,要求未知数量的题目,应用题的结构中无非就是条件和问题。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相关的逻辑联系与合理的数量关系,如何将题目中的条件信息理清楚,让题中数量关系一目了然,首先就必须对应用题中给出的条件进行梳理。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图表整理法、画线段图整理法、画简单示意图三种。对于归一、归总、求平均数等应用题,可以用图表整理,对于分数、行程、工程问题的应用题采用画线段图比较好,对于平面、立体图形问题的解决,宜采用画简单示意图比较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