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3-26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段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的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地也最深刻。极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中,我只让学生准备了若干张长方形纸,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自己编题,并鼓励学生编出不同类型的题目。学生思考后,编出下列各类一步应用题:1、一张纸,小华用2/4座数学作业,用1/4记家庭作业,他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数学作业比记家庭作业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或记家庭作业比做数学作业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张纸,小丽用3/5做长方形,余下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3、做长方形的纸是余下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学许多问题。这样做学生及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的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讲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由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四边形面积的方法、途径。
2、充分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去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到4中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象还有别的折法,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中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让学生练习这样一道题,用简便方法计算327-98,学生们基本用刚学的简便方法计算327-98=327-100+2=229,但个别学生做了327-98=327-100-2=225,我让大家讨论,这时有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请他走上讲台,写下了他的做法327-98=100+227-98=229。孩子们看了他的做法,争论不休,我仔细观察了他的算式,终于发现了他的“闪光点:为什么把327分成100和227呢?”他说:“100减98得2,2再加227得229,就不用考虑加2还是减2了。”多精彩的回答呀!我带头为他鼓掌,接着同学们又指出了他计算过程写法的不妥之处,并重新进行板书:327-98=100-98+227或327-98=227+(100-98)。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的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多精彩文章

    • 导学探索 自主解决
    • 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 改变例题呈现形式 倡导自主探究-----《套圈游戏》教学反思
    • 改变例题呈现形式 倡导自主探究---《套圈游戏》教学反思
    • 优化师生课堂行为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知
    • 倡导算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发展
    • 创设情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以内部言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 自主——创新精神的起点
    • 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
    •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 《在欢乐的节日里》课后反思
    • 二次函数复习课案例及反思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