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来源:网络收集发布时间:2015-03-28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近几天,听了苏州市实验小学学科带头人刘晓萍老师的一节一年级数学课统计,深为刘老师创造和谐氛围、诱导学生积极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的学习情绪,聚精会神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动,以及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交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选几个片断与大家共赏。
片断一。
师取一个盒子,晃动几下。问:大家从听见的声音中,猜一猜盒子里会是什么东西?
生:是皮球。
生:是乒乓球吧。
师:我们就拿出来看看。
生齐说:乒乓球。
师:盒子里只有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我们做个摸球游戏,请4个小朋友上来,每人摸5次,看谁摸得黄球多?
四位学生上台。
师:在这些小朋友摸球时,我们该有什么要求呢?
生:认真看。不要影响他们。
生:放在心里记黄球的个数。
师:要忘记了怎么办?
生:把摸到黄球个数记在纸上。
生:记在黑板上也可以。
师:大家对自己提得要求还真不少,好样的。为了记住4人摸黄球的个数,我们要作认真记录,记录的过程就叫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简析]:往往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该怎么做”,学生也习惯听从教师指令要去“干什么”,而不是让学生去想“我应该干什么”,学习的被动性很强。从这个片断中看出,老师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我们该有什么要求呢?”,不是命令学生坐好,认真看,作好记录等,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是自己,唤起学生主体意识。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片断二。
学生摸球活动后,师生共同记录整理了以下统计图。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1号最多。2号、4号最少。
生:1号同学有4个,2号同学有2个。3号同学有3个,4号同学有2个。
师:还看出什么?谁会说说不同的问题?
生:2号摸的个数与4号一样多。
生:1号与2号同学合起来是6个。
生:2号、3号合起来是5个。
生:四个人一共摸了11个黄球。
生:1号比3号多一个。
生:1号同学给2号同学1个球,就两人同样多了。(继续有5个学生说相差类型的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说得很多也很好!大家想想:每人摸到的黄球个数比几小?为什么?
生:比5小。每人只有5次机会。
师:最多不会超过5。那么大家知道每人摸的白球个数吗?
学生思考。指名学生汇报后。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号摸了4次是黄球,肯定还有一次是白球。
师:你从黄球的个数推想到白球的个数,真了起!(师生集体表扬他)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得到这么多结论。它的用处可真大。
[简析]:这一环节中有三妙。一是学生依据亲身编制的统计题材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从非计算性的直接观察,得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到一步求和、求差,甚至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多步求和、移多补少等问题。不难看出,学生说的话其实就是口头编制应用题的“雏形”,学生是在动手活动,观察图表等物质和物质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口头编制应用题的早期孕伏训练。这又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感到真实可信,具体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三是引导学生从黄球的个数推测到白球的个数,这样一题妙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体现了课堂的开放。
片断三。
师: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为统计员。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统计员,好吗?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求合起来是几个,谁还会说出不同的问题
在很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一幅“小动物钓鱼”图,然后用语言来进行描述)星期天上午,太阳公公早早地起床了。看,池塘边来了几位小客人。他们是谁呢?(学生齐答是小鸭、公鸡、小山羊、梅花鹿)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在比赛钓鱼!滴答、滴答,过了一些时候,比赛时间到了,每人钓的鱼都放在这儿了。小朋友,他们每人钓鱼的条数在2~6条之间。你估计他们各钓了几鱼?请你用学具代替小鱼,作个统计,摆出统计图。
学生开始操作,教师指名一人上黑板摆出统计图。
师:大家从自己的统计图中,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
同桌互相提问、交流。师巡视,参与学生的交流。
[简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此片断中,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钓鱼比赛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小动物钓到几条鱼展开合理的想象、估计,推测后用学具摆出了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同桌交流,在实践与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课堂不是单一化、模式化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教师提供学生充分思维的时空与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合作、互动学习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此片断从这一角度讲,是为培育学生创造力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片断一。
师取一个盒子,晃动几下。问:大家从听见的声音中,猜一猜盒子里会是什么东西?
生:是皮球。
生:是乒乓球吧。
师:我们就拿出来看看。
生齐说:乒乓球。
师:盒子里只有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我们做个摸球游戏,请4个小朋友上来,每人摸5次,看谁摸得黄球多?
四位学生上台。
师:在这些小朋友摸球时,我们该有什么要求呢?
生:认真看。不要影响他们。
生:放在心里记黄球的个数。
师:要忘记了怎么办?
生:把摸到黄球个数记在纸上。
生:记在黑板上也可以。
师:大家对自己提得要求还真不少,好样的。为了记住4人摸黄球的个数,我们要作认真记录,记录的过程就叫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简析]:往往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该怎么做”,学生也习惯听从教师指令要去“干什么”,而不是让学生去想“我应该干什么”,学习的被动性很强。从这个片断中看出,老师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我们该有什么要求呢?”,不是命令学生坐好,认真看,作好记录等,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是自己,唤起学生主体意识。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片断二。
学生摸球活动后,师生共同记录整理了以下统计图。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1号最多。2号、4号最少。
生:1号同学有4个,2号同学有2个。3号同学有3个,4号同学有2个。
师:还看出什么?谁会说说不同的问题?
生:2号摸的个数与4号一样多。
生:1号与2号同学合起来是6个。
生:2号、3号合起来是5个。
生:四个人一共摸了11个黄球。
生:1号比3号多一个。
生:1号同学给2号同学1个球,就两人同样多了。(继续有5个学生说相差类型的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说得很多也很好!大家想想:每人摸到的黄球个数比几小?为什么?
生:比5小。每人只有5次机会。
师:最多不会超过5。那么大家知道每人摸的白球个数吗?
学生思考。指名学生汇报后。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号摸了4次是黄球,肯定还有一次是白球。
师:你从黄球的个数推想到白球的个数,真了起!(师生集体表扬他)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得到这么多结论。它的用处可真大。
[简析]:这一环节中有三妙。一是学生依据亲身编制的统计题材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从非计算性的直接观察,得出各类数据的多少到一步求和、求差,甚至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多步求和、移多补少等问题。不难看出,学生说的话其实就是口头编制应用题的“雏形”,学生是在动手活动,观察图表等物质和物质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口头编制应用题的早期孕伏训练。这又使学生对数学问题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感到真实可信,具体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三是引导学生从黄球的个数推测到白球的个数,这样一题妙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体现了课堂的开放。
片断三。
师: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为统计员。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统计员,好吗?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求合起来是几个,谁还会说出不同的问题
在很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一幅“小动物钓鱼”图,然后用语言来进行描述)星期天上午,太阳公公早早地起床了。看,池塘边来了几位小客人。他们是谁呢?(学生齐答是小鸭、公鸡、小山羊、梅花鹿)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在比赛钓鱼!滴答、滴答,过了一些时候,比赛时间到了,每人钓的鱼都放在这儿了。小朋友,他们每人钓鱼的条数在2~6条之间。你估计他们各钓了几鱼?请你用学具代替小鱼,作个统计,摆出统计图。
学生开始操作,教师指名一人上黑板摆出统计图。
师:大家从自己的统计图中,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
同桌互相提问、交流。师巡视,参与学生的交流。
[简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此片断中,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钓鱼比赛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小动物钓到几条鱼展开合理的想象、估计,推测后用学具摆出了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同桌交流,在实践与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课堂不是单一化、模式化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教师提供学生充分思维的时空与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合作、互动学习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此片断从这一角度讲,是为培育学生创造力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