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教学初体验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15-04-03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本身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有利于引发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故事总是能吸引着孩子们爱听,各种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在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小猫画花,小猴子吃桃子,猪八戒买西瓜,青蛙过河等。
一、用故事导入新课 激起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在故事的讲述中设置悬念,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的过程中,笔者讲述了小猴吃桃的故事,小猴由于贪吃,把妈妈留给他做午餐和晚餐的桃子在中午的时候就全吃掉了,于是小猴不得不吃完桃后去寻觅晚餐,在路上它看到了两棵桃树,一棵有桃,一棵没桃,这时候树爷爷说话了“小猴呀,你必须算出这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才能把他们摘走!”(多媒体演示)“你们能帮帮小猴吗?”学生的探索欲望及其强烈,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正确列出了算式。在汇报时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呢?怎样计算呢?新课就在故事留下的问题中开始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懂得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乐于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列式解答后他们有了成功感,情绪也十分高涨,随着小猴的行走路线慢慢前行……在这过程中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很自然的将自己融入到故事情境中,作为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创设故事式的问题情境,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在故事情境中练习 提高解题兴趣
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度的练习是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手段。在解题方法上基本同于课堂上的新授,或是在基本题上的拓展与延伸。如果只是机械的出示习题,按部就班地解答,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是很枯燥的,往往会引起反感、厌学的情绪。将练习寓于故事情节中,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朋友们排成一队,小红前面有6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个小朋友。”许多学生很快做出6+4=10(个)。这时讲这样一个故事而不是即时的评价:一天,11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的带领下过了河,可是到河对岸,鸭妈妈一数,拍着脑袋说:“嗯﹗怪了,怎么只有10只呢?”“谁能帮鸭妈妈找一找原因?”有几个小朋友就说了:“鸭妈妈自己没有数。”然后引导学生回过来检查刚才那道题目。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还须加1 ,把小红给忘了。一个难点就这样解决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故事总是能吸引着孩子们爱听,各种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在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小猫画花,小猴子吃桃子,猪八戒买西瓜,青蛙过河等。
一、用故事导入新课 激起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在故事的讲述中设置悬念,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悬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的过程中,笔者讲述了小猴吃桃的故事,小猴由于贪吃,把妈妈留给他做午餐和晚餐的桃子在中午的时候就全吃掉了,于是小猴不得不吃完桃后去寻觅晚餐,在路上它看到了两棵桃树,一棵有桃,一棵没桃,这时候树爷爷说话了“小猴呀,你必须算出这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才能把他们摘走!”(多媒体演示)“你们能帮帮小猴吗?”学生的探索欲望及其强烈,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正确列出了算式。在汇报时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呢?怎样计算呢?新课就在故事留下的问题中开始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懂得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乐于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列式解答后他们有了成功感,情绪也十分高涨,随着小猴的行走路线慢慢前行……在这过程中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很自然的将自己融入到故事情境中,作为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创设故事式的问题情境,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在故事情境中练习 提高解题兴趣
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度的练习是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手段。在解题方法上基本同于课堂上的新授,或是在基本题上的拓展与延伸。如果只是机械的出示习题,按部就班地解答,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是很枯燥的,往往会引起反感、厌学的情绪。将练习寓于故事情节中,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朋友们排成一队,小红前面有6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个小朋友。”许多学生很快做出6+4=10(个)。这时讲这样一个故事而不是即时的评价:一天,11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的带领下过了河,可是到河对岸,鸭妈妈一数,拍着脑袋说:“嗯﹗怪了,怎么只有10只呢?”“谁能帮鸭妈妈找一找原因?”有几个小朋友就说了:“鸭妈妈自己没有数。”然后引导学生回过来检查刚才那道题目。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还须加1 ,把小红给忘了。一个难点就这样解决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