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估算的一节案例

来源:乐学发布时间:2012-11-15

二年级期中测试出现这样一题:一辆自行车398元,一台电风扇207元,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几百元?显然,出题者的意图是要学生进行估算,而学生中出现了两种答案:(1)398接近400,207接近200,400+200=600(元)答: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600元。(2)398+207=605(元) 605≈600  答: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600元。
  虽然结果都是大约600元,到底何种思考方法合适呢?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唯一的——它不同于求近似值,即不能“算着估”。但我们在估算教学中,常会冒出“算着估”的现象,估算虽然有估的成分,其计算结果要求没有精算那么高,可是估算教学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那么深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走出“算着估”的误区,朝着“估着算”的方向努力,要先估后算,而不是先算后估,这样才能体现估算的内在价值,提高估算教学的实用性。

    更多精彩文章

    • 猜想、操作、反思―――“互相垂直”教学案例
    • 案例《让“意外”发言的学生把话说完》
    • 《面和面积单位》教学案例
    • 《折叠》案例分析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
    • 《加和减》案例与反思
    • 《年月日》案例与反思
    • 数学复习课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 “5以内的加法”教学案例
    •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 二次函数复习课案例及反思
    • 《在欢乐的节日里》课后反思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 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xuebage.cn